由顾此失彼的教育而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2/11/11 20:43:00 访问次数:2925
 

由顾此失彼的教育而引发的思考

                                                      /沈心燕

十九年幼儿教师生涯,让我珍藏了许多值得回味的教育故事,这里有成功、有失败、有遗憾,这些点点滴滴的实践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教师教育行为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在这里,我愿和大家分享两个在幼儿发生冲突时的教育故事和教育心得。

我的教育故事

故事一:由一把绿勺引发的冲突

这是我在初任小班老师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娃娃家游戏中,筷子桶中有许多把小勺,其中只有一把绿色的小勺,这仅有的一把绿勺就成小朋友最瞩目的对象了,新宇过来首先抓了过来,还没来得及放在嘴边,就被张萌一把抢了过去,紧跟着又递过去一把红勺,还理直气壮地说:给你这把勺!”新宇也当仁不让,矛盾就这样发生了。见他俩互不相让,我连忙说:“你们都愿意用这把勺吧,可就一把绿勺怎么办呀?”他俩谁也不讲话,我又问:“看你们谁懂事愿意谦让?”可他俩都说:“我想要”事情到了这一地步,我只好开始诱导:“我猜想一会准有一个人先讲:让他先用吧!”听了我的话,他俩相互看着,分明都在等着对方先说,见此景我只好各个击破,于是就对张萌说:“我们张萌是大姐姐,一定会让着新宇的”可张萌小嘴一噘说:“沈老师我就是想要.”没有办法,我只有对新宇说:你愿意当大哥哥是不是?”新宇点点头,于是我马上问:“哪你们谁先说那句话呢?”新宇为了当哥哥只得不情愿的说:“我”,于是我马上表扬了新宇,并对张萌说:“这把勺是新宇先拿的,应该他先玩,可他让你这先玩了。新宇多好呀,你玩一会就还给他吧”张萌真的就玩了不到一分钟,就把勺还给了新宇。

故事二  小汽车的风波

户外活动时高哲兴致勃勃地玩着小汽车,这时王梓走过来,告诉高哲她也想玩一会儿,但是,高哲玩得兴致正浓没有理会王梓,王梓便坐在高哲的身后安静的等待,一会,高哲站起身来,王梓便马上坐到了司机的位置上,高哲见后着急了,边用身体去挤王梓边和她理论:“我还没有玩完呢!你怎么就上来了?”王梓也不甘示弱:“你都玩了这么半天了,应该我玩了!”高哲见王梓这样坚定,于是说:“我还没有玩完,你就抢着玩,你应该等我玩完了你再玩”王梓更是理直气壮的说:“你都玩这么半天了,你应该互相谦让”“我先来的我应该先玩……”见他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僵持不下,在一旁一直“观战”的我,不得不介入其中了,为了让他俩意识到这种僵持的后果,我对他俩说:“一会就要做操了,你俩要是再这样争下去,恐怕谁也玩不成了。小汽车就一个,你们俩准备怎么办呢?”高哲和王梓都迫不及待的说:“他应该等我玩完了再玩”“他应该互相谦让!”见到他俩都只讲自己的理由,我说:“你俩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我想问王梓:谦让不谦让应该让高哲自己来做决定,他可以让你,也可以不让你,因为这是他先玩的。你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让着你呢?”王梓听了我的话后,想了一想说:“因为他都玩半天了,我一直排队等他。可他老自己玩不让我玩,他应该让我玩一会儿了!.”听了王梓的话,我对高哲说:“我觉得王梓说得有道理,如果没有人排队,你可以一直玩下去,但是,现在有人也想玩,而且在排队等你,王梓是因为不知道你要玩多长时间所以着急了。你应该怎么办呀?”高哲说:“那就我再玩一小会儿!”王梓着急的说:“一会做操了怎么办呀?”高哲想了想说:“那我就再玩两分钟”王梓马上接着说:“沈老师您帮我看着表”我说:“沈老师还要进行做操的准备工作,不可能总帮助你们看表,最好是你们自己想个什么办法来轮换吧”听了我的话高哲又马上来了灵感对王梓说“那你喊:‘嘀嘀’我就到站了.

王梓高兴得接受了高哲的建议,两个人在自定的规则下,你开会车儿,我开会儿车的愉快地玩了下去。

教育背景和我的教育思考

在以上两个教育情景相似的案例中,我的教育方式却截然不同,它体现了我不同时期对教育和幼儿的一种理解,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的效果。然而让我刻骨铭心的正是在不同教育行为下,幼儿的不同行为反应。他让我理解了教育应有的公平性和如何使教育被幼儿理解和接纳。

故事一的教育背景:

1978年入职一年多的我由于同班的老教师长期病假,我不得不独立承担了北师大陈俊田教授主持的《向幼儿进行集体教育》实验研究的任务。

当我初次面对这些离开家庭,独自走进集体的小班孩子们时,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的“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集体中当个人要求满足不了的时候,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为了一块积木,王迪的脸被吕佳抓伤了,张臣只要是自己看中的东西,别人就不能动一动,否则,不是哭闹就是打闹。诸如此类的事情此起彼伏,真是针尖对麦芒,一个比一个更厉害。

我想:由于孩子们已习惯了在家庭中的百依百顺、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但是,生活在集体中势必要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此,要让孩子心中有他人、有集体,就应让他们初知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懂得大家在一起就要相互帮助,相互谦让。于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了我的教育尝试。

首先:我利用小班幼儿爱模仿和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选择他们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讲故事、说儿歌、表扬他们中间的点好事,从具体的情节入手,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友爱和谦让,怎样做就是互相帮助。一系列的教育,使他们有了最初的行为模仿,

其次:由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我注意利用生活中点滴的机会和孩子们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在矛盾发生的时候,学着克制自己的愿望,做出利他的行为。(故事一正式出于这种认识) 对于这些点滴好的行为我都给与及时地表扬。以便帮助他们建立认识与行为的联系。

 通过有意识的让他们进行行为体验,矛盾发生了,问题呈现了,我从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培养他们从被动到主动的关心、帮助他人。

再次:由于孩子间的矛盾是各种各样的,并且不断发生的,应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启发他们能学着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于是我结合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游戏时,我喜欢的玩具被别人拿走怎么办?如果自己拿的玩具别人也想玩怎么办?通过讨论,使孩子们明确了处于不同地位,不同心理的所应采用的态度和方法。

一段时间的教育应该说富有成效,孩子们懂得了“大家在一起就要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你让着我,我让这你。”并且真的开始这样做了。班上关心、帮助、谦让的现象蔚然成风。但是,细细品味孩子们的举动总让我感觉有些不对劲。

在相互帮助中:

l         毛毛和倩一为了一个新皮球,你推我让了半天,结果谁也没有玩成。

l         张扬能系的扣子,马思思持意要帮忙,结果两个人都不愉快。

l         全班小朋友搬小椅子回座位,你让我、我让你,结果大家笑咪咪的站在原地谁也不先走一步,似乎谁先走了,谁就不是谦让的好孩子了。

l         一个小朋友摔倒了,一大群人争先恐后的去扶她,帮她擦眼泪,挤来挤去,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混乱。

在相互谦让中:

常常看到孩子们都在相互谦让,但是,仔细观察他们表现出的情感和谦让的行为却是各异的。

l         有的小朋友真是出于自觉自愿并以此为乐,像董湘,褚东等几位小朋友在做出谦让后看着别人玩得高兴,自己更是乐不可支的。

l      有的小朋友从情感上并不情愿,但是在大家的相互提示下迫于无奈,不得不让。如张萌小朋友在谦让时常常都是含着眼泪,一副不得不让的委屈模样。

l         张扬总是噘着小嘴谦让,做出谦让后还要瞪上人家一眼来以示不满。

l         有的小朋友在谦让后,追着人家非要听一句谢谢

l         顾平等几位小朋友总要把自己做的好事或谦让的事挂在嘴上,渴望能从老师的表扬中得到心理安慰。

l         还有的小朋友却总在用谦让的道理,让别人来谦让自己。似乎谁不让着我,谁就不对。

l         震震是班上个子最矮,年龄也最小的小弟弟。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种默契。无论什么事都让着他。震震自己也有得天独厚之感,每逢此时就主动给别人做工作:“你应该让着我,因为我最小”

       孩子们的种种行为说明什么?它让我隐约发觉自己的教育有问题,虽然看起来互助和谦让在班上蔚然成风,但是助人者感到违心和委屈,受助者不仅心安理得,还依此为由,不断让别人让着自己。很显然这不是我教育的初衷。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反复回想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找不到问题所在,只是感到孩子们没有真正理解互助和谦让的意义。

我的教育反思:现在回顾那段教育,孩子们的行为应该是源于我顾此失彼的教育,它体现在以下方面:

l         从教育的关注点上看:我关注的只是幼儿外在的行为结果,没有关注幼儿内在的心理感受。所以,蔚然成风的互助谦让行为在实质上并没有被幼儿真正接纳,变成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而成为了一种在教育压力之下的被迫行为。在我的教育中缺少了对幼儿年龄特点和权力的一种基本的尊重和公平。

l         从教育的出发点上看: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是有情感的。而我的教育只重视了幼儿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改变,恰恰忽视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建立。由于在教育中一味要求幼儿能“学着克制自己的愿望,替他人着想”,缺少了他们在行为中相互情感和需要的交流和回馈,使他们在“利他”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有克制自己愿望的痛苦。

l         从教育的切入点上看:我在教育上只是单纯让幼儿学会付出,而没有让他们理解和体验这种行为的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是什么。并学着依据自己的内心需要做出行为的决策。所以,孩子们在互助和谦让时没有学会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只是为做而做。

l         从教育的过程上看:有的只是教师的主观意志和极力的诱导,缺少幼儿的自我表达,自由选择和自主决策的空间。

 

故事二的教育背景

 这一案例发生在我有幸参与西城教研室康德英老师和王瑜元老师主持的《培养幼儿爱集体情感教育的实验研究》的时候,从中可以看出我在教育的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我想这种变化源于专家的精心指导,源于研究中对幼儿学习方式的逐渐理解, 源于对每一幼儿人格、权力和情感的尊重与接纳,源于对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粗浅认识。源于我对教育的感悟——教育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在康老师和王老师的指导下,教育中我注重以爱育爱,以情育情,以境育情,为幼儿创设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领悟主动构建。

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谦让的实际意义,针对问题我设计了游戏“搬家”。游戏要求甲乙两队的小朋友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各自的家搬至对方处,中途双方都要经过唯一的独木桥,独木桥的出现给幼儿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困难,当他们为了获胜,而争先恐后的跨上了小桥时,才发现要通过它已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此时已狭路相逢,各自挡住了对方的路,求胜心切又使他们互不相让,僵持中规定的时间到了。

这种结果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于是,他们懊恼、不知所措。在老师的引导下,消极情绪变为克服困难的积极情绪。孩子们开始尝试用各种办法来通过独木桥, 一个个方法提出来了,又在尝试中被否定了,在反复尝试下,他们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就是独木桥太窄,面对面地同时通过是不可能的,于是,卢哲提出:“我们应该一个队过完,另一个队再过”。在激烈的争论中,他们终于达成了共识即竞赛双方变为合作的双方。

为了检验孩子们的想法,游戏再度开始了,双方的小朋友抱着积木又同时到达了桥边,刚刚跨上小桥的赵旭发现对方已有人向这边走来,他想了想马上退了下来,让对手方先过,当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了“搬积木”“搭家”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互助关系,同时在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和理解了谦让的实际意义。

     同时,我注意将教育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利用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孩子作为生活的主体,感悟真实的生活、事物和事件,尝试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体验和感悟行为的后果,表达和交流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在体验的基础上陶冶情操,强化、调整已有的认识或构建新的认识。从中不断理解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产生对他人,对集体爱的情感,

提高幼儿感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为此,班上的感动我和每一位小朋友的事情不断发生,孩子们学会了关注和关心他人,学会了如何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班上的小瑶瑶病了没有到园,我把瑶瑶家的电话给小朋友留在了黑板上,下班后我给瑶瑶家打电话时才得知,这是瑶瑶妈妈单位传达室的电话。可第二天一早班上就有近20位小朋友告诉我瑶瑶得的是什么病,什么时候能回园。原来孩子们打电话问候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接电话的阿姨;为此,阿姨不仅主动为孩子们服务,还一定托瑶瑶妈妈带话给我们的孩子。我们这个班在毕业离园后连续几年的寒暑假中,孩子们都自发的组织和策划全班的聚会。

我的教育反思:

基于教育理念的变化,致使我面对幼儿中的矛盾冲突,有了不同的教育行为。

l         在矛盾发生时我没有马上的介入,这是因为我懂得了:幼儿是生活的主人,教师不经该剥夺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与空间,应让他们有机会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的替代只能让孩子学会依赖。

l         当高哲和王梓各说各理、互不倾听、僵持不下时,我没有表达出教师的情感倾向,而采用提示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和各自真实的想法。这是因为我懂得了:有效的教育必须转化为幼儿内在的需要,同时,我不希望教师的情感倾向为幼儿的自主表达造成心理压力。因为,幼儿只有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与想法,才可能做到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l         面对王梓提出“谦让”的要求,我没有给予积极的支持,而是尊重了高哲的选择权,同时也希望王梓能以平和的心态尊重和接纳别人的选择。并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发她能讲述出自己心理感受和需要,这是因为我懂得了:学会尊重和了解他人需要,学会表达自我想法,是孩子需要学习和体验的重要的内容。

l         当王梓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以后,我没有直接要求高哲做出谦让而是通过尊重和强化王梓心理感受的方式,让高哲同样在感受他人对自己的一份尊重和等待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应有相互尊重行为规则,并做出不违背自己情感的决策。这是因为我懂得了教育目的是要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最终是让他们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为此,希望孩子学会什么,就应该让他们经历什么,让他们在感受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l         当高哲的提议遭到王梓质疑时,我依然没有介入,我的沉默会让孩子们有机会在质疑和讨论中,发现和清晰问题所在,使高哲将叫停权主动的交给了王梓,从而达成了满足双方意愿的行为规则。这是因为我懂得了:幼儿社会性学习是需要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自然的反馈的方式,调节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养成与他人、与社会合作的态度,形成自律的规则意识。建构有益的社会性经验,

感受和比较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的教育方式的教育故事,我想它对孩子的影响和意义是不同的。前者,孩子们学会的是听从,是违心的做事,后者,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可以感受和习得待人真诚、平等、尊重的态度。体验和理解行为的意义,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行为品质,培养自信、自尊、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

总之,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想顾此失彼的教育屡见不鲜,例如:过渡的成人保护而忽视了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成人“爱”的给予中,我们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心理感受和他们应有基本权利,为此,教育者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和教育行为。因为,每一次的回味都会带给我们新的感悟和启迪,让思考成为我们的职业习惯和乐趣。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